牙齿矫正人气社区-牙套之家APP
标题:
生也有牙,投资无涯
[打印本页]
作者:
我爱杰伦
时间:
2009-3-23 08:04
标题:
生也有牙,投资无涯
牙医说:牙齿是唯一可以通过预防阻止生病的器官,越早预防,越早受益;
社会学家说:牙齿成为身份、教养的名片,是趋势;
美籍华裔说:上半生买房,下半生护齿;经济低潮,投资零风险的牙齿吧,挣张健康和社交的双通行证。
牙齿埋伏在我们的身体里。
它看起来坚固、独立,没有血管,没有表皮,构造和我们身体的其他任何器官都完全不同。它甚至有点独立于身体之外——曾经,除了疼痛发生的那一刻,谁会专门想起要照顾这个叫“牙齿”的家伙。
它简直是我们身体的“次器官”。
好像,它天生就该是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地为我们工作——为我们咀嚼那些美味的,或者操蛋的食物。
你或许曾经认为牙齿不应该有怨言。可是,你轻视它的时候,它就还给你重重一击,让你痛苦得浑身发颤。
上个世纪80 年代末,一个叫“全国牙防组”的组织开始宣传口腔保健的重要性。
让全国人民都刷上牙,是当时的重点任务。到1994 年中国人用上含氟牙膏时,“牙齿”已然被看成严肃的独立个体。
现在明星们用一口亮白的烤瓷牙搏版面,我们在超市的货架前仔细研读各个牙膏的产品说明书,每一年都准时去牙医那里报到洗牙……
至少,在中国的中产阶层,牙齿正逐渐摆脱“次器官”的身份,成为身体重要的修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牙齿也是个人形象的一部分
每到周末,俞茵就会挑一次刷牙的时候,涂2 次牙膏,认真仔细地刷上两遍。
她是上海一名资深人力资源顾问。
上个世纪90 年代初进入公司关键职位,需要跟不同更高层面的人打交道时,她开始意识到,牙齿不是一件私人小事。
“口腔卫生也是个人形象的一部分,”她说。
从2002 年开始,她定期和牙医会面,每年一次全面检查,加洗牙,每次的花费在1000 元左右。
也大概是那一年,她第一次看见女员工大张旗鼓地在公司的厨房刷牙。
“刷牙那么私密的事情,就拿到公司里来做了。”她说。可见人们对牙齿健康的重视。
2004 年,她加入一家美国公司。公司的老板是美籍华人。她惊异地发现,在公司文档集里,有一个关于每年拨款让员工看牙医的文件——口腔保健赫然写入了公司福利,当时每人每年的平均费用是500 元。
现在,她几乎每两个星期就会换一把牙刷,同时不停地更换牙膏品牌。她说,个人最喜欢用的,是LG 的竹盐牙膏。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强调自己对口腔健康的重视,已然成为中国中产阶层身份识别的重要标签——不论口腔护理的方式是否科学,至少,重视口腔健康,已经被这个阶层看作是正面的、必须、积极的生活方式之一。
俞茵说,如果是下午面试,她尤其会留意对方是否有口气,口腔是否经过清洁。
俞茵如此看重牙齿,不是特例。
中国最大的医疗健康连锁企业佳美齿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客户的平均年龄是31.11岁。
在上海,私人牙医陈熙颖的诊所开在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的一座高档写字楼里,他的客户大部分是白领以上阶层,有许多是家庭客户。
广州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 附属口腔医院(简称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林焕彩教授发现,到牙科诊所进行口腔护理的人群里,首先是国外回来的人,一方面,他们在国外养成了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另一方面,中国的口腔治疗费用比国外便宜得多;其次是接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中青年人,包括经理人、写字楼白领等中产阶层;另外两类是意识良好的父母领过来的孩子以及有口腔疾病病史的人。
事实上,中产阶层可能也是最接近口腔疾病的一群。
由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提供的2005 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上海地区的数据显示,35 岁到44 岁年龄组的龋齿发病率为91.4%,这个数字甚至比10 年前的数字提高了24 个百分点。这组数据同时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口腔卫生保健持积极态度,认同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和自我护理在维护口腔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而从牙齿美观的角度来看,出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下正是社会中坚力量的这一群人,有着一口“四环素牙”的,为数不少。
这些都让中产阶层开始把牙齿的健康与美观放在重要位置。无论这个阶层中的人们是不是恪守每次刷牙2 分钟的准则,至少,他们对于口腔保健有着最为强烈的认同。
上海一家私人齿科——现代齿科集团的董事单伟文说,现在上海各大口腔医院的生意都非常好。他举了个例子,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08年的收入大约在200万,而这个数字在2002 年只是50万——6 年期间翻了4 倍。
一个人同时拥有4 支牙刷
“近5、6 年间,一个明显的细节变化是,大部分人已经开始追求那些小头、软毛的保健型牙刷。”单伟文对记者说。
刚从大学毕业时,他在上海牙防所(现更名为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工作,到自己开了牙科诊所,他慢慢发现,人们在牙齿健康上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
1996 年,佳洁士在中国推出含氟牙膏,用于抵抗龋齿,继而推出其伴侣牙刷。今年,佳洁士推出能增强人体自身主动防蛀能力的牙膏。虽然有资料认为牙刷也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之一,但是,真正让健康刷牙的概念变成时尚风靡中国的,还是这些跨国的快速消费品公司。
北京的一名时尚杂志编辑张雯娜在牙齿上投入了大把精力。她每天早上起床后刷牙一次,三餐后再各刷一次,平均每2 天,她就要用牙线清理一次,并且每年固定去洗一次牙。在大多数人只用一把牙刷的时候,她同时会有4 把——家里有2 把(一把成人牙刷,一把儿童牙刷),单位里放一把,随身携带一把。
她的经验是,家里的牙膏也要随时准备两支,因为固定使用一种牙膏效果并不好,换着使用更有乐趣,效果也更好,而儿童牙刷可以帮自己刷得更加仔细。她说自己最喜欢用欧乐B 的成人牙刷和牙线。“其实我觉得性价比最好的是屈臣氏自己的牙线,绿色小盒子的那种,只是现在买不到了。”
陈熙颖的一位牙周炎患者,每天早晚都各花15 分钟清洁牙齿,依次使用牙刷、牙线、牙缝刷。
牙膏、牙刷、牙线、牙缝刷、漱口水、口香糖……
中产阶层把它们一起打包随身携带,时刻提醒自己,要为牙齿建构一个无懈可击的防护体系。
而在日常护理之外,主动光顾牙科开始成为中产阶层护齿潮流。
记者采访的多位齿科专家都提到,曾经牙痛了才会上医院的中国人,现在已经开始定期光顾牙医,进行常规型的保健。这可能是这些年最大的变化。
陈熙颖说,以前人们总觉得,只有痛了才是病,现在大家都知道,牙龈出血一定是不正常的。在他的从医经历里,从1999 年开始,主动洗牙的人逐渐增多。
林焕彩说,虽然国人整体爱牙意识还不高,但从个别地区来看,一般群众对牙齿健康问题,确实比以往重视很多。“到牙科医院挂号的人当中,也有是来做定期口腔检查护理的,这部分人的比例在这几年提高得很快。”
他还提到,有些来就诊的人甚至学会了自检,“个别人来到门诊的地方,会张大嘴巴告诉医生,他牙齿的哪个地方发现了小洞,有时候我们的医生要找好一阵子才找到。”这说明人们牙齿保健的主动意识已经开始发展,不再是过去的讳疾忌医或者被动治疗,“他们能自己发现问题,是我们最乐意看到的现象!”
“牙齿保健已经开始被写入公司员工福利计划,各种消费卡里也开始包含牙科的消费项目。”单伟文说。
为了正畸,进行头颅CT单伟文最近接待了一位56 岁的老人。他要求做牙齿正畸。
一位40 多岁的中年女性,前不久找到陈熙颖,要求做牙齿贴面。她说自己10 年前就知道有这项技术,做贴面不像烤瓷牙,对牙齿本身的损伤小。她找了很多医生,看了网上的评论,最终找到了陈医生。其实她本身的牙齿并没有什么问题,可为了美观,她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当然,还有金钱。3 个月后,她带着一口漂亮的牙,回了杭州。
给牙齿化妆。美观已经成为健康之外,中产阶层对牙齿的另一大需求。自从刀叉发明之后,牙齿就不再扮演锐利工具的角色,而成为健康的体征以及漂亮门面的元素。显然,露出亮白牙齿的微笑更有魅力,更容易帮助自己谈判成功,或者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洁白整齐的牙齿,就和飘逸柔顺的头发或者明媚动人的眼神一样,成为身体的某种装饰。
人们刚刚学会怎么健康地刷牙,牙齿美容就已经和牙齿健康一起,成为时代对身体的另一个需求焦点。
大量的私立齿科都以经营牙齿美容项目为主,市场一下子打开了。
佳美齿科70% 的项目是做牙齿美容,比如烤瓷、美白和种植,牙齿的治疗只占30%。
上海目前的私立牙科诊所已经有450 多家,而民营门诊部也有160 多家。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修复科的医生还发现,到公立医院进行牙齿美容项目的人也越来越多。
上海口腔病防治院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医师陈栋说,原本医院的正畸项目是只针对18 岁以下的青少年,现在,20 岁到30 岁之间要求正畸的人开始多了起来。“技术本身也有进步。”陈栋说,“以前医生受的教育也是针对18 岁以下的。现在大家的观念都在变化。”
美容需求也投射到了中产的下一代。单伟文接待过一位来自浙江的客人,为了给孩子做矫正,这位家长把上海有名的口腔医院和口腔科跑了个遍,花了3、4 个月的时间做咨询,拍了无数张牙片,甚至还做了头颅CT !而光是在单医生那里,家长就和他交流了8 次之多,才最终决定在这家给孩子进行正畸。
曾经的牙套妹小S 现在红得发紫。如今无论对成年人还是孩子来说,戴牙套简直是个时髦的举动。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王大为教授说:“1988 年的时候开诊,我清楚地记得给第一个孩子戴上牙套之后,她一照镜子就哭了。她说像怪物,害怕被同学笑话。两年后,她陆陆续续有十个同学,来找我矫治牙齿。”
技术的提升为牙齿美容提供了更多可能。这几年,国内各大城市医院口腔科以及私立齿科,都在大量引进国外尖端技术。而私立齿科也已经开始摆脱过去简陋、设备差、卫生条件不好的形象。单伟文介绍,上海地区私立齿科诊所里的牙医,60%以上都是从各大公立医院出来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医师,而如今的国家监督机制也更加完善,检查非常严密——每年私立齿科要接受卫生部门6 到8 次的检查。
每刷一次牙都是在省钱
全国人民几乎都刷上牙了。
上个世纪80 年代初,根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将近一半的人没有刷牙习惯。到了1995 年,第二次全国性口腔健康调查数据显示,除了50% 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之外,各个年龄组的大部分人都养成了刷牙的习惯。这个数据在13 年后的今天,刷新到“全国各地区各年龄组的刷牙习惯比例高达90%”。
但牙疾依然困扰着中国人民。牙齿们没有那么温顺和乖巧,并不是每天拿把刷子磨几下,就能让你高枕无忧了。
最常见的两种牙疾,龋齿和牙周病的发病率,在中国都高达80%以上。
张雯娜就说自己对于牙齿的关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痛苦补牙的经历。
“其实牙膏和牙刷的花费并不会多,我的口腔护理花费最多是花在补龋齿上面。因为我是容易生龋齿的人,所以我半年看一次牙,有小龋洞就会请大夫帮忙补上。这样的话,每次补牙都需要花费300-500 元。一年花在补牙上面的钱大约1000-2000 元。”
她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医院口腔科的常客。龋齿是她小时候的梦魇。“我经常坐在充满刺鼻的补牙材料气味的口腔科,任由大夫拿着小钻一点点磨我的牙。那时候没有麻药,所以疼得钻心。这样的经历经常过几个月就重复一次,以至于我现在口中有8 颗牙全部是没有神经的。”张雯娜说。
稍微比较一下,就能看到差距。
林焕彩指出,在欧美国家,注册牙医与公民的比例达到1:2,000—3,000,表示每2000 到3000 个公民中就有一个牙医。而我国的比例为1:23,000,代表着2.3万个中国人分享一个取得职业资格的牙医。“这两个比例之间相差了十倍,我们社会在口腔保健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还得大大提高。”
他希望政府能加大扶持口腔医学的力度。“投入资金是必要的,目前每年卫生部下放的医疗卫生经费里面,口腔医疗卫生没有占据一个固定的比例。”
陈栋认为,上海口腔保健的普及率在全国是领先的。上海不单有市级单位进行宣传,同时各个区也都有各自的区级牙防所,社区里也有口腔科,这些都承担了一部分口腔预防保健宣传。“上海市投入的牙防经费也是全国最高的。”陈栋说。
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佳洁士口腔护理研究院专家冯希平认为,即便是在上海的中产阶层,能够主动去牙科进行牙齿保健的可能都不到5%。
相比之下,林焕彩认为,欧美人对牙齿保健的重视程度是我们远不能想象的。陈熙颖的一位美国客人,曾经带着自己一对分别只有2 岁和4 岁的儿子来到诊所里,请医生给孩子做简单的牙齿清洁,培养孩子定期看齿科的习惯。
单伟文认为这种意识上的差距和医疗体系也有很大关系。他说国外的医疗保险中有专门的牙科险,如果你不定期去进行检查、洗牙(这些日常费用由保险公司承担),第二年的时候保险公司就会拒保,而一旦发生牙疾,患者必须自行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这种模式对人们定期去牙科检查行成了某种约束。
实际上,目前在国内进行口腔护理的价格并没有让人难以接受。一个简单的口腔检查,只需要支付挂号费,洗牙也只需要每半年到一年洗一次。最重要的口腔保健,在于日常的预防。
“每刷一次牙实际上都是在省钱。”陈熙颖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俞茵资深人力资源顾问张雯娜时尚杂志编辑
牙齿=“人品测试仪”
10 岁的小姑娘
Julie 没有想过她会天天拿着一把电动牙刷按摩牙龈。
那个时候,她以为自己要带着一口四环素牙过完一辈子,再也不会有开怀大笑的机会。
现在,41岁的她对着镜头,“肆无忌惮”地露出牙齿。
“你看我的牙齿!”她笑得无比灿烂。
Julie 外资公司部门总监
用烤瓷牙封存四环素牙的历史
牙齿曾经深深地“伤害”过她。
就在十多年前,Julie 还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可以和“笑不露齿”永别。
出生于上个世纪60 年代末,Julie 难逃“四环素牙”的时代厄运。
小的时候,父母哪里知道要讲究牙齿的健康和美观,虽然家里的长辈们牙齿都还不错,可那大概纯粹是靠天生资质和运气。
可自己的牙齿天生质量不好,一不小心,连门牙都蛀了。再加上牙齿长得不够规整,她从小最常听到的评论,就是“哎哟,这孩子人长得挺好看的,就是牙不好”。
这是个爱漂亮、爱表演的小姑娘,从小到大都外向活泼,总是主持各种校园节目。可是Julie永远得捂着嘴笑——“因为牙齿不好,内心深处总还是有点自卑的。”
初中的时候,她甚至和另两个要好的女孩子一起,去当时的上海牙防所做过牙齿矫正。
“实在是太疼了。”没过半年,“牙套妹”Julie就把牙套给扔了。那个时候的牙齿矫正方法太原始,而且严重影响美观。
早些年,虽然还不知道牙齿健康的重要性,但蛀牙不漂亮,倒是千真万确。
最早只能用补牙的办法把蛀牙给对付过去。
可有一次在南京出差。几个人站在路边等车,
Julie 的护齿爱物,电动牙刷最受宠。
同事拿来饼干分着吃。她想都没想就往嘴里送,结果,两颗门牙之间修补的部分竟然掉了!
“然后讲话就一直漏风,回到上海立刻赶早去医生那里重新补。”Julie 大笑。
后来,她看到关于国外有种植牙的报道。她说:“我曾经有一个梦想,就是要把全部牙齿都拔掉,换一口新的漂亮的牙齿。”
那个时候,她还不知道有烤瓷牙。
大概是2000 年左右,她认识的一位牙医单伟文告诉她,可以通过做烤瓷牙达到美观的目的。
2001 年,一个好朋友要结婚,请Julie 当司仪。
“为了臭美,我终于去做了烤瓷牙。”
先是磨牙。两针进口麻醉药打进去,像是蒸发了一样,完全没有效用。再打一针国产的,终于略微有了效果。
整整一个下午,她在电钻声中度过。“你就知道人为了美的忍耐力会有多大。”Julie 感叹。
2 个星期过后,她的每一颗牙齿都穿上了漂亮的烤瓷衣服。四环素牙的历史从此连同那个年代一起被封存。
“拽得要命。”做完了烤瓷牙,走到太阳底下,Julie 止不住地笑。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逢人便得意地问:“看到我的牙没有?”“快看我的牙!”像是在做自己牙齿的巡回展览。
“ 你看, 看不出我的牙齿是做过烤瓷的吧!”Julie 对记者说。
她对效果特别满意,因为颜色和形状都很自然,完全能够以假乱真。换了新公司,根本没有人发现她在牙齿上做过文章。
当然,最实际的好处是,以前吃苹果的时候,必须切成小块慢慢咬,现在,Julie 说自己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不注重口腔卫生的人,不跟他有任何交集“你知道吗,刷牙的时候,要让牙刷和牙齿
成45 度角!”这是Julie 的一个重大收获。
“现在,我的办公室里也有一把牙刷。每天吃完午饭都去刷牙。另一个好处是,我不再在办公室吃零食了——吃完东西就要刷牙,太麻烦了。”
90 年代以后,口腔健康知识慢慢普及,加上本身就有一个牙医朋友,曾经对口腔护理完全没有概念的Julie,基本上成为了自己圈子里的日常牙齿健康指南。
至少一个月换一把牙刷,专门去屈臣氏买全仕康健齿膏(一种带有活性成分CPC*,能有效益抑制牙周致病菌的牙膏),中午刷完牙外加一块口香糖(只吃益达薄荷味的口香糖)以保证口气清新,每年都主动去洗一次牙……这些是她的常规。
她现在用的电动牙刷,是在德国时朋友送的礼物。后来,她也把超声波电动牙刷当礼物送人。
不过,别指望她用牙线。原因是,动作不够优雅。
“我真的不喜欢看到别人剔牙。”再注重口腔健康,Julie还是无法忍受看起来有点生猛的动作。
自己牙齿不好,还总爱追着别人的牙齿看。
牙齿几乎成了Julie 的“人品测试仪”。
招聘的时候,要是对方一口烂牙或者口气令人不想呼吸,Julie 都不会给对方通行证。
“不注意自己口腔卫生的人,我不会跟他/ 她有任何交集!”在这件事情上,Julie 非常较真。她甚至成了自己牙医的职业“医托”。看到身边朋友牙齿有任何问题,她都把他们带到单伟文那里。
70 多岁的爸爸过生日时,她带着老人家去装上四颗牙齿,当成生日礼物——“看着老人总是要把那个牙套摘下来洗再戴上去,实在太麻烦了。”
朋友的牙齿不好,她把朋友往单医生那里一放。后来,朋友做了16 颗烤瓷牙,花了6 万块。甚至朋友的老公、婆婆,都经她介绍躺到了单医生的齿科里。
在挑选私人牙医方面,Julie 是百分百的感觉派。感觉好,认定了,根本不再做其他任何比较和调查。
“我现在什么都听专家的。专家让我买什么牙刷、牙膏,我都听他的。绝不怀疑。其实我最讨厌上海人成天要说的‘合算不合算’,要货比三家之类。”Julie 和牙医之间有一种直觉型的坚固信任。■
作者:
飘飘a
时间:
2009-3-23 08:26
好长啊~~~可还是一口气看到头了,牙齿确实很重要啊!所以我整牙啦~~
作者:
蘭蘭
时间:
2009-3-23 10:24
是啊.幸好我決定了整牙.而且也特別注重刷牙了.以前真的是橫著隨便刷兩下的.
作者:
~Eyki~
时间:
2013-7-24 18:54
很好的文章,牙齿的确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惜我戴了牙套才这样领悟到
欢迎光临 牙齿矫正人气社区-牙套之家APP (http://www.yataohom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