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矫正人气社区-牙套之家APP
标题:
走进生活的边缘人
[打印本页]
作者:
`ド偷懶。
时间:
2010-6-30 07:30
标题:
走进生活的边缘人
黄昏时,车终于到达家乡。站在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头,伴着由心底浮到眼里的亲切,无限的感慨油然而生。
自从读书后走出这座小村庄,如今算来,这一晃,近二十年过去了。二十年,不过是历史一瞬,然而对一个人来讲,却是实实在在的七千三百天。人活一生又能有几个二十年?更何况这又是不同于一个人的任何其他二十年!美好的青春时光呀,就如此轻易地抛掷他乡了。现在,奢侈的挥霍掉宝贵的时光,收拾起依然空空的行囊,他又回到了出生时的家乡。没有衣锦,更谈不上荣耀,自然也没有隆重的迎接。
轻悄悄的推开曾经的家门。
家,还是那家;门,还是那门;人,也还是那人。
可感觉上,家却又不像是那家,门也不像是那门,人,也不再像是那人了。
那个曾经丝毫不逊色于周围邻居的房屋,如今被四周新盖的高大红砖瓦房包围着,如同一个受尽委屈的孩子,瑟缩着越发显得低矮;那曾经乌黑发亮的大木门,现在早已是斑驳一片,看不出原来的颜色;门上曾闪闪发亮的虎头门环,也不知什么时候失去了虎虎锐气,全身被铁锈侵占的黯然无色。”咿呀”的推开沉重的门,在母亲抬头的一霎时,分明的又觉出母亲更不是二十年前的母亲。是的,二十年的光阴,夺去了母亲满头的青丝,掠走了母亲靓丽的肌肤,连同那满口的牙齿也抢的所剩无几。母亲老了,那满头的白发告诉他,那皱核桃般的脸告诉他,那瘪着的嘴告诉他,那不再明澈的眼睛也在告诉他……
猛看到站在眼前的他,猛听到传入耳中的轻唤,母亲似不相信这是真的。呆愣了好一会,沾着灶灰的脸上才浮现出惊喜的神色,嘴唇哆嗦了半天,终于吐出几个字“回来啦?累了吧?到家了,快放下东西,洗洗。饭,马上就好。”又转看他身后的孩子:“是飘飘吧,快去洗洗手,奶奶给你蒸了你最喜欢吃的黍面粘窝窝。”孩子高兴的答应着,跑进屋去。
二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夏天,在河北省边缘与山东省交界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小生命默默地降生了。虽然是个男孩,却也没给这个家庭带来多大的喜悦。这家里已有一男二女三个孩子,俩口子累死累活一年的工分只够全家填个半饱。计划生育的问题虽才刚刚被提出来,但男女主人都已决定不再要孩子了,谁知他却不期而至。
命中似已注定他的不合时宜,而他也似乎一出生就知道。
襁褓中,他不哭也不闹。早晨喂了饭,父母去地里干活,他静静地躺着;中午吃饱后,母亲忙家务,他仍安静地等着;晚上,劳累了一天的母亲喂着他就睡着了,他还是或睡或醒地静呆着。有一次,母亲早上醒来发现他不见了,吓了一跳,以为他被老鼠拉走了,忙四处找,最后发现他正在床底下睁着眼自己玩。原来母亲夜里翻身不小心把他挤到边上,结果他就顺着墙滚了下去,在地上睡了一夜。
稍大些,他不会说话先会走路,可很懂事。每每吃饭时,蹒跚着搬木墩,分筷子,忙的不亦乐乎。父母有时就笑着打趣:“这个添头以后准能早早地当整劳力挣工分。”
上学了,他话不多。除了学习,他对班里的事很积极,特别劳动方面的,比如冬天教室里生炉子,他几乎全包了。每天早早地带棒子芯来学校,等老师和其他同学到校时,教室里已是浓烟散尽后的一片温暖。
该升初中了,他考上了县里中学。父母说过:“孩子只要愿上学,生活再难也不拉后腿。”此时,大姐、哥哥已先后订婚,二姐在上本乡的高中。
初中快毕业了,哥哥姐姐们都已结婚,爷爷奶奶也已相继去世。父母就专心供成绩还不错的他上学,指望他考个中专。大学,农家孩子是不敢想的,那竞争多大,何况还要再读三年高中。
可谁料想皇天也负有心人。出榜时,由于当时都挤中专的独木桥,他名列孙三之后,尽管成绩已经很不错了。已经念到这里了,没说的,复课吧。复课生年年压得应届生能考上的很少,他只能顺应时代要求了。老天这次却不在眷顾苦命的他。第二年政府又允许检举复读生,以改变这种初中压力过大的现状。虽然分是够了,他却再次被迫出局。
怎么办?村里已是一片议论:真可惜,学习这么好,却走不出去。可要上高中,还得三年,还不知结果能不能考上。再说他也清楚父母已都不再年轻,这些年送老人嫁姑娘盖房子迎儿媳,土里刨食已折腾的精疲力尽了。
可是就此回家种地,他心不甘那!犹疑再三,开学时咬咬牙,他又走进校门。这次只能破釜沉舟了。他知道,父母已年迈,哥姐都成家自顾不暇,他一大小伙还能呆在学校,已属不易,应知足了。再不好好学,哪儿也说不过去。
三年里,在校他拼命地学,回家尽力的干活,有机会还去打几天工。其间永远也忘不掉的是那位老人,那句话。那一次,父亲给一家针织厂打零工,那里工资发不了,厂里就用生产的背心裤头代工资。没法,他周末硬着头皮串村去卖。不好意思喊,只能挨家挨户的进门去问。有时碰见是大姑娘小媳妇的,口没开,脸先红了。这时,正走进一位老太太家。一看就是位爽快干练的老人。老人拍拍他的肩说:“小伙子,我年轻时也卖过东西,开始也不敢喊,后来想通了,凭本事吃饭哪里就低人一等?大声喊就行,喊几回就顺了,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咱一不偷,二不抢,挣的是血汗钱!”自此,他挣到了生活中的第一桶金,尽管它少得可怜。炼狱般漫长而又短暂的三年过去了,他冲出了黑色的七月。知道成绩后,他很兴奋,毕竟没有白熬,终于可以跃出农门了。那年的棉花长得特别喜人,攒足劲要为他添学费。
父母老了,如榨干汁的甘蔗,哥姐结婚后,都忙自己的事,还能指望谁?就盼收了棉花,再借借能凑齐虽不太多,但对他来讲已是巨额的学费。
也许自小在家庭的位置所致,他总觉自己是个不合时宜的多头,因而总不能自如的融入其中,无论是与同学在一起还是在家与同伴玩。即便是在大学,同宿舍八个人,他也显得很落寞,独来独往,形单影只,像一个游离于生活边上的外人。
三
一晃,要彻底结束学生生活了。幸运的是父亲有一个老表亲在县里管人事,他被分配进一所人人向往的县中学。可是,他却像没适应由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不能与同分进来的老师们打成一片,更不要说什么迎合领导之类的了。进校工作不比在校学习,当老师也不同于做学生。你傻傻的不自觉联系人,没人当你是二大爷敬着。他生活在做老师和学生身份的尴尬边缘。
年龄也不小了,早该成个家了。可一个大老爷们整天闷闷的谁也不理,又有谁会理你呢?父母看在眼里,忧在心里:嗨,都是念书念傻了。可又有什么法子呢?现在离家近了,他却也如大学时一样,很少回家,即便回来也像客人样很疏远的转转就走,好像这不是生养他的家。
还幸好他的工作尚值得一提,在县城有同乡就帮他介绍了个领导家的女孩。俩人见了几回,女孩感觉一般般,她家里父母却很满意:人老实,长得还行,工作也好。不爱说话,交际能力差点也没关系,反正女儿上通下达,没她不认识的,弥补有余。就这样,俩人的关系很快确定了下来,婚也结的如女孩的性格,干脆利索。
婚是结了,可一年三百六十天的日子,油盐酱醋锅碗瓢盆的生活,就没这么利索了。
女孩属多血质性格,与他沉闷的粘液质正相反。一开始都还能迁就,时间一长,矛盾就出来了。他每天按时上下班,业余既无爱好,也少朋友。她却不然。朋友甚多,下班就三五结伴的吃饭喝酒跳舞,不到半夜回家就嫌早。家务,对不起,本小姐哪是做那个的人?你爱做不做。在家?跟你这闷葫芦还不憋死。带你出去,你去吗?再说,连话也说不圆,怎出得门?为此,两人是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
磕磕碰碰中一年过去,女儿出世了。可这家,哪还有家的味?对喂养孩子,俩人都外行,结果手忙脚乱的,每每盆倾碗翻,狼狈不堪。她很快就腻了,收拾好自己,俩手一甩,出门了。留下他对着一堆凌乱,长工般一点点的洗刷整理。
既然都没有家的感觉,不如爽性各自走路。本就是错误的结合,分手倒也痛快。离开那不是家的居住地,他又搬回宿舍,就像一次时间长点的外出。唯一多带回的就是蹒跚学步的女儿。她要女儿嫌累赘,不自由。
重又开始了浮萍般不定的日子,呼吸在空气与湖水的边缘地带。多了孩子,他的宿舍既是家又不像家。比单身用具多,比家简单。
四
时间按部就班的行进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他也一日日地重复着不变的作息,仍是很少回家。倒是年迈的父母不放心这离婚时不要一分财产一文抚养费的傻儿子,时常来看看,给孙女带些衣物。
女儿会说话了。
女儿该上幼儿园了。
女儿要上小学了。
女儿饿了。女儿冷了。女儿病了。女儿……
现在,女儿是他的天,是他的世界。
照顾女儿的生活中,他似乎是看见了另一个孩子的影子,那是曾经生活在父母身边的他。
猛一想,才发觉父母好长时间没来了。他们怎么了?身体还好吗?是不是有什么事?这一想,竟牵起心头从不曾有过的思思挂念。人说养儿方知父母恩。真的,抚育女儿的过程,他越来越感到父母生活的不易,可自己这些年来竟还……唉。
五
又是周末,走进超市大包小包的买了一堆,带着女儿急急的赶上去家乡的小车……
后记:这个他就是我,换句话说,我就是他。如今将到中年,才似乎刚刚长大,才似乎刚由生活的边缘走进去,有了主人的感觉。也许这成熟来得晚了些,但又有谁不承认一个人精神的成长会需要一个长短不一的过程呢,特别是对生活在现在的七零后们?
作者:
`ド偷懶。
时间:
2010-6-30 07:30
一个始终生活在边缘的人,无论在哪里,家庭社会,都不能融入其中,没有方向的彷徨着,惶惶如一只没有人要的狗,连丧家犬都不如,因为他从来就没有归属。不,是没有归属的感觉。
一
作者:
`ド偷懶。
时间:
2010-6-30 07:31
别了学生时代,走进了婚姻,生活的琐碎让人无所适从,还摆脱不了身上的稚气,等到中年,才逐渐理会生活的酸甜苦辣,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长短不一的过程,需要去领悟,需要去体会
作者:
missch
时间:
2010-6-30 11:19
好多字,眼花····
作者:
娟娟show
时间:
2010-7-2 10:37
这个世界好复杂,还需要好好的磨炼
欢迎光临 牙齿矫正人气社区-牙套之家APP (http://www.yataohom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